作者:台灣植物同好會 譯者:姚巧梅 註解:劉克襄 攝影/審定:呂勝由 開本:16.8公分×21公分 頁數:288頁(包含48頁彩色頁) 裝訂:平裝 ISBN:978-986-6789-41-0 出版日期:2009.02.16 定價:450元
一本日治時期的野菜指南, 蒐羅台灣百種常見的野生食用植物, 展現今人不盡然知道的食用和採集經驗。
本書介紹的一百種台灣野生食用植物, 都是經過嚴密的鑑定, 並思考植物體各部份的料理方法, 再判斷這些植物作為食品的品質, 區分為「優」、「良」、「可」及「不可」四個等級。
此外,亦揭載原植物的寫生圖, 再加上國內具有實際採食經驗的自然作家劉克襄, 為書中的野生食用植物現況及食用方式做註解說明, 植物攝影家呂勝由為本書做審定及提供植物照片, 讓不具備植物學知識的人, 也能夠按圖索驥,尋覓山野好滋味; 更為這個開始重視極簡、自然生活的社會, 創造出嶄新的飲食文化意涵。 〈本書特色〉
1.本書為日治時代作品,書中的觀點呈現出日治時期植物學家對這些食用植物的觀察。讀者可藉此了解當時植物分佈的情形,若配合今日調查所見,當能比較今昔植物的消長,印證氣候、開發、人類應用等因素對植物分佈的影響。此外,還能透過書中圖像繪製、文字描述與學名的鑑定,比較今昔學者在植物分類觀點上的差異,了解某些植物學名的演變過程。
2.由於時代的進步、人們飲食習慣的改變,認識野菜、追求原味食蔬的口感,成為一種時尚。食用野菜不但可以滿足人們嘗鮮的心理,還能儉省荷包的開銷,更能順應回歸自然的消費潮。本書的重印,可以作為人們認識野菜、食用野菜的指南。
3.本書雖為日治時期舊作,但新增加植物學家呂勝由老師為本書作審定,並提供書中植物的實際照片,讓本書的植物能夠真實地呈現在讀者眼前。此外,亦增補自然作家劉克襄的採食經驗,讓這些野菜能在現代社會更增添鮮活的食用新意涵。

台灣植物同好會
成立於一九四三年(昭和十八年)一月的日治時期組織,成立的宗旨起因於體會到生存空間的四周都是植物,但人類卻對這些植物毫不關心、毫無知識,因此集結有志一同的夥伴組成同好會,藉以親近、觀察植物。 ■譯者簡介:姚巧梅
目前在東台灣最美麗的學校——大漢技術學院教書。暇餘從事研究和翻譯。著作有:《京都八年》(散文),譯作有:《白楊樹之秋》、《西日之町》、《台灣日治時代遺跡》、《台灣土地.日本表情》、《中年以後》、《晚年的美學》、《綠手指》、《後五十歲的選擇》、《成吉思汗一族》等三十餘本。 ●註解者簡介 劉克襄
台灣台中人,一九五七年生。長年進行鳥類、植物觀察,歷史旅行與舊路探勘,並從事詩、散文、報導文學及長篇小說等各類型文學創作。曾獲吳三連獎、時報新詩推薦獎。
具有詩人易感的特質,真情傳達出自然觀察家對於景物的判斷與觀察趣味。他以長年在台灣各地走訪的經驗,提出屬於他個人的野外觀察觀點。近年並致力於從事野菜蔬果的調查、採食、繪圖,試圖建構出台灣野菜的新食用哲學。
著有《鯨魚不快樂時》、《不需要名字的水鳥》、《小石頭大流浪》、《大頭鳥小傳奇》、《福爾摩沙大旅行》、《山黃麻家書》、《綠色童年》、《少年綠皮書》、《迷路一天,在小鎮》、《北台灣漫遊——不知名山徑指南1、2》、《失落的蔬果》等數十餘種。 ●攝影/審定者簡介 呂勝由
台灣花蓮人。現任職林業試驗試所,專事植物研究。由於興趣及研究工作所需,經常往來於台灣山林野地間,與花草樹木為伍,練就數一數二的植物辨識功夫,是國內著名的植物分類學家,也是傑出的植物攝影家。其攝影作品不但可清楚的觀察到植物的特徵,亦兼具生態之美,能引領讀者認識植物,並透過體認植物之美而親近植物、熱愛植物。
學術論文著作無數,較科普化的著作有《野花365天》、《台灣賞樹情報》、《台灣彩色植物圖鑑》、《台灣稀有及瀕危植物之分級彩色圖鑑(I〜VI)》、《太魯閣國家公園——綠》、《蘭嶼島雅美民族植物》、《台灣植被類型圖說》等。

推薦序/呂勝由
初聞玉山社欲重印日治時代台灣農業會出版的《台灣野生食用植物圖錄》一書,讓我不得不欽佩編輯群的勇氣:一本風格質樸的野菜書如何在琳瑯滿目的出版品中勝出呢?
然而,由於時代的進步、人們飲食習慣的改變、永續利用觀念的推廣以及近來的經濟不景氣等因素,饌玉炊金、精雕細琢的美食已不足以撫慰人心,認識野菜、追求原味食蔬的口感,逐漸成為一種時尚。食用野菜不但可以滿足人們嘗鮮的心理,還能儉省荷包的開銷,更能順應回歸自然的消費潮。那麼,這本《台灣野生食用植物圖錄》的重印,正當其時。它,可以作為人們認識野菜、食用野菜的指南。
從一個植物分類者的眼光來看這本圖錄,深具意義:那是六十多年前一群植物同好會夥伴一起採集鑑定、料理試吃野菜的經驗分享,以當時的交通工具、道路狀況而言,自不可能走太遠,因此書中蒐羅種類多半是台灣中北部平野或淺山地區常見的物種,可以用來了解當時植物分佈的情形,若配合今日調查所見,當能比較今昔植物的消長,印證氣候、開發、人類應用等因素對植物分佈的影響。
此外,我們還能透過圖像繪製、文字描述與學名的鑑定,比較今昔學者在植物分類觀點上的差異,了解某些植物學名的演變過程。初學者與研究者閱讀此書,想必各自能讀出一番興味;當然,對於喜歡野菜的老饕而言,本書提供的野菜食用方法與口感判定可以讓野菜的烹調更靈活更富變化。
喜歡吃野菜的人認為野菜新鮮沒有農藥污染、有特殊的香味、富含食物粗纖維、大都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和保健功能,似乎食用野菜就能獲取健康,但是吃野菜也需講究,不注意反而會適得其反,對身體不利,如:有些野菜性涼致寒、有微毒或含過敏物質,多吃可能引起身體不適;也有些野菜容易誤認,取食要小心等。目前有關野菜食用安全性方面的研究較少,透過本書的介紹,讀者當能對野菜有更進一層認識。
為了讓本書更符合讀者的需要,在編輯過程中曾對各野菜今日的漢文名與學名稍加考證,並加上彩色圖片方便讀者參考、辨識,更難得的是劉克襄先生慷慨惠賜自己的野菜食用經驗,添加註解,文字生動鮮活,讓本書更顯「美味」。歡迎大家認識野菜、親近野菜、品嘗野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