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文雄著 規格:軟紙板封面、平裝、11.5x16.8cm 頁數:271頁 ISBN:978-957-801-575-3 出版年月:2008.02 定價:250 元
本書觸犯中國人的三大禁忌。
中國人最忌諱被揪出骨子裡的本性,本書卻專挑他們的醜陋面。
中國人最忌諱被「外人」識破手腳,本書卻一眼看穿他們的心裡。
中國人尤其忌諱承認他們最討厭、最鄙夷、最仇視的日本人的優點,本書卻偏偏全面地、系統地比較中國人與日本人,從孕育出中國人與日本人的歷史背景談起,一一對照雙方的思想行事原則、經商手法、價值觀、宗教、國民性……
誰是照妖鏡,誰又是存在世間的魑魅魍魎?讀者可自行判斷…… ●文摘
如果要談論「日本人與中國人」,必須得從三個觀點來看︰
首先,筆者認為必須提出的是,有關養成「日本人與中國人」的歷史成長背景。如果不去探討他們成長的歷史社會背景和文化條件的話,對於「日本人與中國人」這個問題是難以解答的。有一句諺語說:「南橘北枳」。這句話是說,當成長的社會背景和文化環境不同時,其國民個性、價值觀和世界觀等等,自然有所差異,這是理所當然的。
接著,我認為想要了解日本人或中國人的話,就必須先了解孕育日本人和中國人本質上的宗教信仰,和衍生的生活思考模式;尤其是「神道」和「道教」,分別影響了日本人和中國人的內心意識,像這類的民俗宗教信仰非討論不可。「神道」是一個民族的、民俗的宗教,和日本人的生活緊密結合,引導日本人對事物的想法,孕育出日本文化。而「道教」和中國的關係也是這樣。
最後一個是有關「大和魂」與「中華思想」。中國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每當被人問到這個問題時,筆者總是毫不遲疑地回答:「是人治的國家、詐欺的國家,以及強盜的國家。」那麼日本呢?當被如此反問時,我也可以毫不猶豫的說:「日本是個與中國完全相反的國家。」
每當筆者一聽到「中國人」,心中馬上浮現「以自我為中心」、「馬馬虎虎」、「沒責任、沒秩序」、「死不認錯」這樣的印象,而日本人的性格卻是與其相反的。
如果本書可以幫助讀者重新思考失衡的「日中關係」,並盡一臂之力的話,是何其幸也!

黃文雄
1938年生於台灣、高雄縣岡山鎮。 1964年赴日。1969年早稻田大學第一商學部畢業、1971年明治大學大學院、政治經濟學研究科西洋經濟史學修士(碩士),現在除活躍於評論界外,並擔任日本拓殖大學日本文化研究所客座教授。
以銳利的筆鋒持續活躍於評論介的黃文雄,秉其有力的歷史觀及其博聞強記的知識,在日本展開其文明論,在台灣,也以哲學者知名,寫作活動以台灣和日本為其兩大主軸,言論活動則擴及美國和歐洲。
黃文雄的著述之廣受矚目,乃以在美華人為發行對象的華文報紙《台灣公論報》上連載兩年、並以地下姿態在台灣出版的《中國的沒落》一書為始。當時,台灣受到嚴厲的言論統制,為扺抗獨裁強權體制,該書成為反體制運動者的必讀書籍,擁有廣大的讀者,並給予眾多的台灣人勇氣。
1989年台灣解除戒嚴,開始選舉立法委員(國會議員),1991年,黃氏在台灣出版《台灣.國家的條件》(前衛出版社),當時在野的民進黨主席拿著該書,質詢當時的行政院長有關台灣的國家條件,引起了大論爭。台灣的這個「國家條件」的論戰,戰火也延燒到中國,展開了「黃文雄的小國主義批判」,在東亞細亞的台灣、香港、中國都受黃文雄著作出版所波及,海盜版充斥書市。在台灣,1994年,黃氏以《台灣人的價值觀》(前衛出版社)獲得巫永福評論獎和台灣筆會獎,漢文著書約有30多種,在台灣的言論界,持續維持其強大的發言份量。 譯者簡介傅紅薇
台灣台中人。於民國67年後旅居日本數年,回台後,擔任日語教師至今。因喜愛戲劇而嘗試劇本創作,曾獲得台視陳香梅優良劇本獎。
十多年前,舉家遷往加拿大居住。因對營養與健康有興趣,到CSNN研讀相關課程;於2002年取得天然營養顧問資格。平日,偶爾寫些與健康相關的文章發表於雜誌。 
序(前言)
自從一九七○年日中兩國恢復邦交以來,日本已經無法再忍受中國的種種干涉了。
中國對日本政府高級官員的發言、日本的新聞報導,以及電視節目等媒體施壓,不只禁止日本方面使用「支那」這個用語,還強制變更「中國銀行」的名稱。中國把控管自己國內言論的那一套手法,強加於日本。
不僅如此,除了干涉「南京審判」、「光華寮審判」等司法案件以外,中國外交部長還發表「反對日本憲法修正」的聲明,處處干涉日本內政。不只反對與日本人生存權相關的日美安保條約,也反對「正式參拜靖國神社」,這些真是不勝枚舉。
即使進入了二十一世紀,仍然干涉日本的歷史教科書,和蠻橫的反對李登輝訪日,時至今日從無間斷。
前面所說的這些,本應屬於日本自己的主權問題。
為什麼中國對日本的每件事都自以為是的強制干涉呢?日本又為什麼非得對中國唯唯諾諾,如此委曲求全不可呢?
日本人是什麼樣的人?而中國人又是什麼樣的人?這個疑問是筆者提筆撰寫此書的動機之一。
自從一九七○年代以來,不少有關「日本人與中國人」的論述出刊。在閱讀這類書籍時,雖然有筆者認同的見解,但也有不少是完全沒有根據的論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