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280元 作者:陳龍廷著 開本:正25開,紙板封面 頁數:274頁 ISBN:978-957-801-519-7 出版年月:2007.02 ●作為台灣人,不能不知的台灣本土藝術發展
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布袋戲從草地藝術走入國家劇院,走進國際舞臺,終而躍升為「國家意象」代表,臺灣藝術證實禁得起百年錘鍊。雖然,布袋戲蔚然風行,能夠以文字書寫記錄下來的,卻微乎其微。
作者從舊報廢紙,從海島到海外,二十年辛苦專研,寫成一部臺灣二百多年來被掩沒扭曲的真實歷史。
本書分為七章,帶領讀者體會藝術發展,深入民間文化,讓布袋戲無愧於「臺灣識別」第一名,為臺灣研究必讀之傑作。
臺灣歷經多次殖民統治,文化的詮釋總以本國文化為正統,將臺灣文化視為邊陲的、地方的或異國情調的。島上民眾的生活,也總被知識分子所遺忘;島上的歷史、語言、文化,同樣被統治者隨意抽換替代。
臺灣歷史書寫,只是官方權力的展示場,看不到民眾生活的真實面貌,尤其精神生活。布袋戲能夠代表臺灣意象,意味著兩百年來,繁殖於這塊土地的民眾語言、藝術與文化禁得起考驗,即使屢經壓制,仍有強勁生命力,仍深受民眾喜愛。
本書是作者多年研究布袋戲成果的總結。作者透過陸續出土的新史料,對島上久遠的、陌生的年代有更深刻的解讀,且對臺灣庶民文化深入的閱讀,更能引領讀者跨越時空的隔膜,貼近土地的歷史記憶。

陳龍廷
一九六四年生於屏東市,現任中山醫學大學臺灣語文學系助理教授。
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黃俊雄電視布袋戲研究》為臺灣第一本研究傳統戲曲與現代傳播媒體互動影響的論文。法國國立高等實踐研究院(EPHE)宗教科學與文化人類學博士候選人,論文《布袋戲、臺灣社會與民間的生命力》。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臺灣布袋戲口頭文學研究》,榮獲文建會傳統藝術中心獎助。
現專力於臺灣戲曲發展史、臺灣文學史、臺灣口頭文學研究、文化人類學、田野調查理論與方法、藝術社會學等領域。近年為「南投縣傳統表演藝術普查計畫」主持人,並參與傳統藝術中心「布袋戲主題知識網建置計畫」,篩選及詮釋布袋戲數位化資料,又為「傳統藝術網路數位學院」撰寫百年來臺灣布袋戲演變的歷程與審美態度。

序(前言) 布袋戲與台灣文化 /張炎憲(國史館館長) 記得一九七○年代,我在研究所讀書時,每天有一個必修的課程,就是中午在學校餐廳吃飯,必然要看台視黃俊雄主演的「雲州大儒俠」、「六合三俠傳」布袋戲。住宿的同學一起觀看,一起叫好,相約明天再看。昔日迷上布袋戲的情景,我仍然記憶猶新。
我喜愛布袋戲,是在童年時代開始。小時候,每次逢年過節,父親就會帶我們涉水走過八掌溪到外媽家拜訪親戚,外媽和舅舅總會帶我們去看布袋野台戲,還沒開演,就先搬椅凳去占位置,占到好位置就好高興,整個下午或晚上多待在戲棚前看戲,流連忘返而不想回家。嘉義市的文化戲院、大光明戲院也演布袋戲,媽媽有時會帶我去看,也許是這些經驗使我喜歡上布袋戲。
今年,行政院新聞局徵選代表台灣意象物時,布袋戲受到民眾喜愛,被選為第一名。布袋戲能夠獲得民眾高度的肯定,是因它與台灣緊密結合,與台灣人有共同的成長經驗,與台灣人的感情連在一起。
我喜歡看布袋戲,卻不知野台戲和電視布袋戲興盛的歷史背景。閱讀陳龍廷兄的著作之後,才了解布袋戲的沿革與發展脈絡。龍廷兄十多年來致力研究布袋戲,其間還至法國進修西方戲劇理論,走過海內外之後,最令他無法忘懷的終究是布袋戲的研究。這本書是他多年來研究成果的展現,主要探討布袋戲團的起源、掌中班傳承、表演藝術、台語口白、戲院劇團與觀眾的關係等問題,並且從演變中探討布袋戲表演變革與當代社會的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