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NT 350 作者:林茂賢教授 開本:25開 頁數:384頁 ISBN:157-801-503-8 出版年月:2006.08
歌仔戲是唯一形成於臺灣本土的傳統戲曲,也是最具臺灣文化特色的民間劇種。在發展過程中,歌仔戲融合各種民間音樂、舞蹈、戲曲和文學菁華,歷經百年滄桑,發展出各種表演型態,不同的演出型態不僅紀錄歌仔戲發展的過程,也反映臺灣社會環境的變遷。
本地歌仔落地掃屬於歌舞小戲,是歌仔戲最原始的樣貌。外臺是歌仔戲最普遍的表演型態,以廟會酬神為主。內臺歌仔戲則是以營利為目的,為吸引觀眾,融合機關變景、舞臺美術、技術。電臺、唱片歌仔戲祇有聲音沒有身段作表,因此強化歌仔戲的唱工、音樂。
隨著影視科技的發達,歌仔戲也發展出電影、電視的表演型態;歌仔戲電影是臺語片的先鋒,電視無遠弗屆的傳播力有利歌仔戲的推展。電影、電視的演出型態打破舞臺空間的限制,卻也使歌仔戲由寫意轉向寫實性劇場。現代劇場的精緻歌仔戲結合現代劇場技術,並注重戲曲藝術性,使歌仔戲更符合時代潮流。
歌仔戲曾經歷文人士紳的抨擊、政治壓抑和社會變遷,卻仍以其民間的草根性和強韌的生命力,在不同的時代以不同的表演型態展現風華。百餘年來臺灣歌仔戲保存臺語之美、反映常民的價值觀,也見證臺灣的文化發展,以表演方式呈顯臺灣文化的發展史,成為最能代表臺灣人文特色的民間藝術。 
林茂賢
一九六○年生於宜蘭縣羅東鎮。文化大學哲學碩士,法國巴黎第七大學民族學博士班研究。
曾任:《民俗曲藝》雜誌編輯、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執行秘書、國立中正文化中心戲劇組評議委員、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評議委員、廖瓊枝歌仔戲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表演藝術聯盟常務理事。現任教於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
著有:《宜蘭縣鄉土音樂教材》、《臺灣民俗記事》、《福爾摩沙之美——臺灣傳統戲劇風華》、《台灣傳統戲曲》等書。有聲資料:《臺灣戲劇音樂集.本地歌仔山伯英台》、《宜蘭的北管戲曲音樂》、《歌仔戲曲調卡拉OK》、《台灣俗語有聲書》等。 
序(前言)/曾永義
研究歌仔戲的人不少,成書的也很多。但茂賢在研究方法和寫作體例上有他的特色。
他首先以〈概說〉一章,提綱挈領的鳥瞰了歌仔戲的形成與發展,劇藝元素,演出型態,現代劇場歌仔戲的特色,並評述現代劇場歌仔戲的劇藝,從而理出歌仔戲的新指標。
其後運用七章分別深入而周延的探討各類型的歌仔戲,有本地落地掃歌仔戲、外臺歌仔戲、內臺歌仔戲、唱片與廣播歌仔戲、電影歌仔戲、電視歌仔戲、現代劇場精緻歌仔戲等。
最後又對歌仔戲的現況作了全面的觀照,並分析其處境形成的原因,以期待歌仔戲的永續發展。
像這樣的歌仔戲專著,真正可以說已達到了「面面觀」的成就。而由於這樣的「面面觀」是出諸作者長年調查研究,並且親身參預的力行,所以所論所述自然真切感人。
對於茂賢第一部戲曲論著有這樣的成就,實在令人為他高興。但是,我還是要再嘮叨一句話:有一就有二,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希望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