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畫:戴寶村
撰文:潘繼道、蔡承豪、李進億、蔡蕙頻、陳慧先
開本:14.8cm×21cm
頁數:268頁/平裝
ISBN:978-986-294-109-6
出版日期:2015年5月27日
定價:380元
1895年,清國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確定割讓台灣,這是台灣命運劇烈變動的一年,台灣人民在這場變局中,如何獲得被割讓的消息?對於新的外來統治者有哪些意識與行動?對日本人有什麼想像?而對於抵抗外來政權的領導者及參與者又有什麼評價?
繼《「小的」台灣史》之後,
台灣史學者戴寶村教授再度策畫從台灣基層民眾的角度書寫台灣歷史,
《「小的」與1895》以台灣割讓給日本的這一年為時間主軸,
多面向地透視當時台灣內部的各種現象。
舊年五月十三迎城隍,今年五月十三搶軍裝。
可惡撫台一時走去死,害阮百姓反亂豎白旗。
回顧這段發生在兩甲子之前的歷史,
我們隱約可見台灣人那種追求「不被管的自由」的社會底蘊,
而如今有權監督政府的我們,又該從這段歷史中得到怎樣的啟示?
進而採取什麼策略,作什麼努力,把台灣人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
●本書特色:
──1895年,這台灣命運劇烈變動的一年,看台灣人民在當時「宰相有權能割地」的時空背景下,如何因應時代的變局。
──本書有別於官方記錄,而從仕紳、文人的詩文,以及庶民社會流傳的歌謠、俗諺等,拼組出台灣人民面對時局遽變時的各種因應及面向。
──繼《「小的」台灣史》之後,再次以尋常百姓的角度書寫台灣歷史。
●本書要目
●面臨鉅變何自處?
●曾喜照鹽寮迎戰近衛師
●奇女子陳法與日軍入北門
●阿凸仔親歷台灣改朝換代
●上帝比天皇更偉大
●魂斷異鄉的「河南勇」
●易幟頻繁不勝其煩:日軍與抗日軍、義民與順民
●台南牧師成為和平使
●二十年後再相逢:屏東潘家故事
●日丸旗照後山:劉德杓的故事
●花蓮李阿隆與日人的周旋
●台人初識新日本

策畫者
戴寶村
一九五四年出生在北海岸,現在新北市三芝區、舊名「番社後」的地方。
濱海生長的背景,鄰近的淡水又是山河海交會與歷史元素豐富之地,促使他鑽研於海洋史領域的探究,著有《清季淡水開港之研究》、〈近代台灣港口市鎮發展〉(博士學位論文)、《近代台灣海運發展——戎克船到長榮巨舶》、《台灣的海洋歷史文化》等專著。
另著有政治史通史類書籍、淡水河流域史、高雄陳家家族史、客家族群史、縣市鄉鎮志書、諺語歷史文化、北台灣歷史文化,乃至中學教科書等。
撰文者簡介
潘繼道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博士,現任國立東華大學台灣文化學系副教授。研究領域為東台灣原住民族史、東台灣歷史文化。著有《國家、區域與族群—―台灣後山奇萊地區原住民族群的歷史變遷(1874-1945)》、《清代台灣後山平埔族移民之研究》、〈近代東台灣木瓜番歷史變遷之研究〉、〈花蓮地區日治時期慰靈碑遺跡初探〉等。
蔡承豪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文學博士(歷史學),現為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副研究員,主要擔任台灣史研究及展覽規劃。
李進億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文學博士(歷史學),現為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人員。研究領域為台灣環境史、台灣區域史與歷史GIS。
蔡蕙頻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博士,現為國立台灣圖書館編輯。著有《不純情羅曼史:日治時期台灣人的婚戀愛欲》、《沒有電視的年代:阿公阿嬤的生活娛樂史》(合著)、《好美麗株式會社:趣談日治時代粉領族》等書。
陳慧先
現為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候選人。研究領域為日治時代台灣史、台灣原住民史。著有《丈量台灣――日治時代度量衡制度化之歷程》等。
|